孩子还小,为什么要给孩子立规矩
话不多说,我们先来看一组照片,看看一个孩子的破坏力能有多强:
这些场景是否曾经出现在你家?又或者你可以想象以后会有近10年的时间,你都要面对这样一地鸡毛的场景吗?
可喜可贺的是,以上破坏的只是家里的东西,要知道,如果出去破坏的是人家的东西,就不是一句“孩子还小”就可以解决的。所以都说:“孩子的行为是家长的成绩单”这句话,确实是有它一定的道理的。
现在当父母的,一是受到“不打骂用爱的教育”的影响,二是现在的家庭在生育方面选择贵精不贵多,最后则是父母几乎都寄望学校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把孩子教育成有教养的好孩子,但教养其实是在日常生活里培养出来的。因此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都采取比较“包容”的方式。孰不知,父母的包容往往被孩子误认为放任而肆意妄为,成了一个不懂规矩的孩子,甚至学会无时无刻使用「一哭二闹三打滚儿」的技俩来向父母无度要求。
或许你要问:“孩子还小,要懂什么规矩?!他要就给他呗!!”
然而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社会乃至这个世界的任何事情,都有它应该遵循的规矩,而这些规则意识是让次序正常运转的基石。不懂规矩的孩子会在一天天的长大时,接触社会的次序和规矩也会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尽早让孩子学会什么是规矩,在日后才发现这个社会不会因为他一个人而停顿,慢慢地就会觉得自己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转变成一种愤世嫉俗进而因此犯下大错。
父母有责任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怎么面对、接受和遵守规则。孩子懂得什么是遵守规则后,才能明白什么是可以做和不可以做,其原因与后果又是什么,也能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懂得规矩的孩子会知道如何待人接物,也会明白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最重要的是在面对各种事物不同的规则时,也能因为内心变得非常强大而从容应对变化,不会因为一点变故而对自己或他人产生怀疑和动摇,内心强大的孩子,才会更加乐观积极,人生才会更加多姿多彩,继而成为更受欢迎的孩子。
什么年龄开始就可以立规矩
从3岁开始,孩子的各种意识处于萌芽及发展期,对于任何事物充满好奇心并且不断探索,但是此时的孩子是无法判断自己言行是好是坏,如果任其肆意发展为所欲为,恐怕会成为任意妄为不遵守规则的人,对于孩子未来待人接物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为当孩子要求得不到满足时,通常就会采取哭闹反抗争吵的情况,进而影响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孩子3岁开始慢慢走出家庭封闭式的生长环境,进入幼儿园学习接触社会。孩子从父母的身边进而接触同龄人,所以需要一个缓冲期,此时父母除了可以逐步克制自己对孩子的溺爱外,也可以开始制定一些规矩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同时可以培养孩子遵守规则、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在施行这些规矩时,有父母跟着孩子一起遵守规则,会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及喜欢上遵守规矩这个“游戏”,使孩子在“游戏”中健康成长,也能学会礼貌待人,诚实及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除了反省自己外同时开始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
可以立哪些规矩
那么,爸爸妈妈可以给6岁前的孩子立下什么规矩呢?(仅供参考)
1. 餐桌上的规矩不能少
「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世界顶级礼仪大师威廉·汉森
孩子在餐桌上能否养成好规矩,这真切的影响着他未来待人接物的态度。礼仪教养从来不是触不可及,它就藏在餐桌这样的细节之处,无论在家吃饭还是出外用餐做客,懂礼仪守规矩都是表现自己风度和修养的时候。
关于餐桌的礼仪和规矩大致有:
- 用餐前,先称呼长辈
- 吃菜时不能翻捡盘中食物
- 不能完全把自己喜欢吃的一次全部夹走(喜欢的食材也要把自己碗里的吃完才能再夹)
- 不能夹了一块食物(看/尝)后再丢回去菜盘里
- 不能只顾自己吃饱后就吵闹着要回家
- 不能带情绪上饭桌/在饭桌上不能闹脾气
- 不能在饭桌周围奔跑或玩耍
- 不能敲打餐具或是摆在不对的地方(例如把筷子插在饭碗里、把自己的汤匙放在汤碗里,用筷子敲打碗盘等等)
- 吃饭的时候不许玩手机
2. 不能有粗野、粗俗的行为
对6岁前的孩子来说,简单粗暴地打人抢东西,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言语对他人进行攻击或胁迫,以满足自己的愿望,这样都算是粗野、粗俗的行为,这绝不可取!例如:孩子会说“不给我的话我让我哥哥教训你”、“给我!不然我让我妈妈来打你”或是说出粗话等等。
万一孩子克制不住出现了粗俗的言行,这时的父母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明确地告诉孩子无论是否对错,他的言行是粗野的行为是不对的,然后让孩子自己反省自己的态度,以及要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相同的事情。
在父母心平气和地引导下的学习规矩的孩子,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更平和的解决办法,这时也要适当地给他鼓励,并再次提醒这条规矩的意义和重要性。这条规矩能帮助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
3.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
孩童在6岁前是没有界限之分的,所以往往很难分清楚自己的和他人的,所以只要看中的都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了就是自己的了。也因为没有界限,产生了看到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所以只要东西被拿走或是有“外人”接触后,就会出现哭闹的情况。虽然孩子的这个行为还不能称为“自私”,但长远下去也会变成一种自私的行为。
此时爸爸妈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界限意识,可以让孩子在观察或协助妈妈叠衣服、收拾房间、整理鞋子时,让孩子就知道所有的东西都有属于自己的“主人”,偶尔可以反问孩子:“这是你的还是谁的?”,这样能帮他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
这样的规矩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区分“你的”、“我的”、“他的”,也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东西,别人的东西在没得到允许不能拿,而“我的”东西则有责任保护及支配权。这种物权的区分概念,是待人接物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在他长大后就会更懂得尊重他人。
4.物归原处
孩子总喜欢把所有的玩具搬出来后,就不知道去了哪里,留下散了一地的玩具等妈妈收拾。很多妈妈为了省事也好,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会为由也罢,都会选择直接帮孩子收拾,然后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直到崩溃。而孩子是真的因为太小不懂收拾吗?是应该等他再大些在培养吗?其实6岁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东西,只是父母的宠爱和迁就,甚至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还小,让他失去了学习及锻炼自己的机会。
立下“物归原处”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从哪里拿的东西就放回哪里,例如:玩具玩完后都要自己收拾、写完作业要收拾书桌和书包、遥控器或其他用具从哪里拿用完后就放回哪里等等。孩子在学习对东西进行归位的同时,除了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也能在收拾自己的东西过程中学习决定东西该怎么摆放,这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 。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对他人及环境的尊重外,这也是体现自身教养的体现。
5.先来后到的规矩
在家里,父母总是把孩子摆在第一位,事事也都让孩子优先,甚至有时父母卑微得如同侍奉主子一样。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也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除了不利于社交外,在面对无法以他为优先的情况下,很容易就触发敏感的神经而爆发。
要克服这种“小皇帝”、“小公主”的娇惯个性,就要从立下「先来后到的规矩」,并且要明确的给孩子树立这个规矩的规则意识,例如:谁先到达盥洗室谁就可以先梳洗,或谁先拿到玩具就应该谁先玩,后来者要排队等待。除此之外,如果孩子在吃饭时总是迟迟不出现,爸爸妈妈可以给他尝尝没有菜可以吃的后果,这样他就会知道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有多重要。
这样的规矩可以避免孩子养成自私的毛病,在学会与他人平等交往的同时,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及等待。
6.不可打断别人说话,也不可打扰别人
孩子在遇到好事的时候,总是会迫不及待地把事情由头到尾告诉爸爸妈妈,无论爸爸妈妈当下正在做什么事情,都会毫不犹豫地强行打断。很多父母也完全不在意孩子的这一举动,并且默许孩子可以在任何时候打断自己,还会很高兴地回应孩子。父母这样的行为容易让孩子养成不顾一切打扰他人,不懂尊重他人感受的毛病,在未来可能很难在集体中生活。
当孩子有这样的坏习惯时,父母可以在「先来后到的规矩」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给他立下「不断别人的规矩」。让孩子知道分享快乐是好的,但必须先让别人先做完当前的事情,他后面再进行分享。可以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随便打断别人或随便打扰别人是很不礼貌的,你想想,如果你在睡觉,可是小朋友一直过来跟你说话,你会高兴吗?”,这样引导他换位思考,让他明白被别人打扰是很不开心的事情,这样他就会更理解这个规矩背后的意义了。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让他懂得别人在忙的时候,不应该去打扰他。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换位思考外,也会变得更加善解人意,对日后的人际关系有着明显的帮助。
7.做错事要诚心道歉
许多做家长的本身应该也都听过“华盛顿和樱桃树”的故事,所以从小就被灌输了做错事要道歉,可等到自己当了父母后,在面对孩子犯的错时,都会心软而选择了无条件地原谅他,还会为孩子犯的错找各自“孩子还小”、“没什么大不了”、“都是小事”等等理由为他开脱。但时间一久,孩子就会没有了约束,开始为所欲为,认为不管自己做什么爸爸妈妈都会原谅我,然后犯更多更严重的错误。
父母必须告诉孩子,在犯错时不论是故意还是无心,首先要有意识认识自己的错误在哪里,然后道歉的态度要诚恳。如果别人有心或无意做了伤害自己的事情,同样也可以争取自己的权利,主动要求对方道歉。(原谅不原谅是另外的课题,有机会再写一篇)
而身为父母,以身作则也很重要,如果生活中对孩子造成了伤害,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又或是有心还是无意,都请一定要向孩子道歉。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就不当一回事,更不要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否则孩子还有什么理由说服自己服从你的教育呢?
立规矩要注意什么?
说实话,开始立规矩时是比较痛苦的,但是越晚给孩子立规矩,孩子会反抗的更厉害。
作为家长给孩子立的规矩的初心,在于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 ,给孩子立规矩就是让孩子在无垠的自由里设一个界限,这也是一种保护。那父母该怎么立界限立规矩的同时,不会因为看起来专制,而导致与孩子的关系陷入僵局呢?只要遵循“5要”和“5不要”的原则就可以了。
给孩子立规矩5种要做的事:
- 要理解
这是指父母与孩子彼此间的相互理解,不是单方面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说“不可以”、“不行”。先理解孩子的心情及情况,再让孩子理解规则背后的原因及不遵守的后果。这种理解方式也能帮助孩子从失望中走出来。
例如:孩子想在饭前要求吃零食点心,这时可以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有点饿想吃零食,但马上就要吃饭了,你如果吃了零食就吃不下饭了,我们可以等把饭吃完后再吃。”
- 要平静
父母在给孩子立规矩时,请先深呼吸让心情平静下来,语气必须坚定且平和,这样能给孩子一种责任感与安全感。切莫表现及言语过于激烈,这样会激发孩子的恐惧及反抗,进而演变成争吵后对父母及孩子都会产生挫败感。
- 要转移
当孩子的要求被理解后,也愿意遵守规矩时,父母应该适时地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以怎么做」的替代方案来转移注意力。
例如:孩子乱跑乱跳吵到邻居或其他家庭成员时,此时父母除了告诉孩子「不可以吵闹因为会吵到邻居或家里老人休息」外,也可以直接建议带他到外面(安全的地方)玩乐,或者建议他做其他活动(画画、看书、做手工等等)以转移追孩子想要赶跑跳的注意力。
- 要提前
父母偶尔会带孩子到一些需要安静的场所,但是比起到了目的地后,不断以唠唠叨叨的方式提醒孩子遵守规则,还不出发前以询问的形式反问孩子:“到了那里之后,我们要怎么做呢?”。让孩子提早想好规则知道要守什么规矩,也是在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自控的能力。
- 要坚持
或许孩子在开始面对这些条条框框时,会感到不适应甚至难过有情绪,适当地让他发泄一会儿。过后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理解他的,但同样的也要让他知道爸爸妈妈说话算话,立规矩后就一定会坚持下去。孩子可以从中学习处理消极的情绪,以及遵守规则的重要。
避免5种不要做的事,才能让规矩有效执行:
- 不要惩罚
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犯规的时候立刻就去惩罚孩子,惩罚不当会招致孩子对规矩的愤怒、反叛、抵触,也会破坏亲子关系,甚至会为了逃避惩罚而学会说谎。孩子如果不小心不守规矩了,应该先去了解犯规的原因,再做适当口头训导就可以了。
- 不要吼叫和指责
许多父母在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事情”时,会习惯性地大吼大叫,这样只会让孩子更无视吼叫是一种“极度愤怒”或“极度危险”的信号。也不要在孩子犯错时不断地批评指责,这样只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也不知所“错”。立规矩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控,而不是让孩子感觉害怕。
- 不要骄纵
孩子刚学习守规矩时,会因为各种的不适应而产生各种哭闹,而很多父母因此就妥协让步了,孰不知这一举动便让孩子反向学到了“只要一哭闹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效果” ,久了就会变成了骄纵。遇到孩子对抗规则的时候,父母可以把孩子带到一个不受干扰的地方,让孩子发泄到冷静下来后,平和地跟他说明提前已经说好的规矩。
- 不要否定情绪
当孩子有情绪或哭闹的时候,父母不要喝令他们冷静或者禁止哭泣,应该温和引导孩子慢慢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被理解的情况下能让孩子更快地平静下来,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尽可能先用言语去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不是一点不如意就闹脾气。
- 不要变化无常
父母在给孩子执行规矩时,切记不要过于随心所欲,例如:心情好的时候怎么都可以,心情欠佳时就变得特别严厉,也不要以前可以的突然毫无预警的就不可以了。不要因为平时没时间就比较松懈,到了有空的时候才狠狠管教几天。千万记得不要一下立太多规矩(可依照孩子年龄增长增加规矩),否则规矩太多孩子记不住容易触犯规则时被责备,这样对他幼小的心灵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和反抗心理。
给孩子立规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更多的耐心。在这个过程,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尤其重要。其实,立规矩这也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在很久以前的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叫“家规”的东西,就是用来规范子孙后代的言行举止,因为孩子的行为就是家长的成绩单,往往孩子的好坏,都直面的指向了父母有没有家教。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时代的父母也应该有着适应时代的规矩来规范孩子的行为举止,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的目的可能不只是让自己看起来是个成功的父母,更多的是希望孩子长大以后,在步入社会时,能少走一点弯路,这种父母对孩子的爱,倒是恒古不变。
资料及图片来源:网络
————————————————————
免费领取免邮卷
Shopee Free Shipping : https://shp.ee/z4k2zvh
Lazada Free Shipping :https://bit.ly/35jrN6R
Telegram : https://t.me/mlxybst